第48期(總第217期)(12月26日—12月31日)
2023-01-01

《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印發。近日,國家林草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斗桨浮穲猿稚鷳B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國家公園理念,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為建設美麗中國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筑牢生態根基。到2025年,基本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到2035年,基本完成國家公園空間布局建設任務,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斗桨浮穼⑽覈匀簧鷳B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其中陸域44個、陸海統籌2個、海域3個,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后,中國國家公園保護面積的總規模將是世界最大?!斗桨浮吩谌珖匀槐Wo地體系規劃研究等基礎上,綜合考慮我國自然生態地理格局和生態功能格局,突出青藏高原、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重點生態區位和生物多樣性、典型景觀分布,以國家代表性、生態重要性、管理可行性為統一尺度,充分銜接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生態工程。其中,青藏高原布局13個候選區,形成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總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占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的70%;黃河流域布局9個候選區;長江流域布局11個候選區。
《關于開展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的通知》印發。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開展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融合發展示范區”)申報評選工作?!锻ㄖ诽岢?,要堅持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建設30個左右文化稟賦和旅游資源豐富、產業鏈深度融合和協同互補、發展機制健全的融合發展示范區,更好發揮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優勢,促進新型文化和旅游業態蓬勃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和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和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
《關于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方案(2023—2025年)》印發。2022年12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秾嵤┓桨浮分赋?,到2025年,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綠色技術創新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撐能力持續強化。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主體進一步壯大,培育一批綠色技術領軍企業、綠色低碳科技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各類綠色技術創新主體創新活力不斷釋放,協同創新更加高效。綠色技術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形成一批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綠色技術創新成果。綠色技術交易市場更加規范有序,先進適用的綠色技術創新成果得以充分轉化應用。并提出強化綠色技術創新引領、壯大綠色技術創新主體、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協同、加快綠色技術轉化應用、完善綠色技術評價體系、加大綠色技術財稅金融支持、加強綠色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強化綠色技術產權服務保護、深化綠色技術國際交流合作等九大重點任務。
《關于支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更好發揮示范作用若干措施的通知》印發。近日,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更好發揮示范作用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锻ㄖ穱@穩定和擴大制造業引資規模,著力解決制造業發展所需資金、土地、人才等資源要素瓶頸制約,支持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排名靠前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更好發揮示范作用,從加大招商引資支持力度、強化制造業項目要素保障、著力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全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四個方面提出12條支持舉措。
《區塊鏈白皮書(2022年)》發布。2022年12月29日,在第六屆可信區塊鏈峰會上,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發布《區塊鏈白皮書(2022年)》(以下簡稱《白皮書》)?!栋灼窂募夹g創新、應用路徑、產業生態、政策布局等多個方面梳理了一年來國內外區塊鏈技術、應用、產業發展新動態,展望了數字經濟時代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挑戰與機遇,并且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區塊鏈作為“信任網絡”、“信任機器”的關鍵作用將持續放大,闡述了以區塊鏈為核心的信任科技體系建設新進展。
《山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2022年12月2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山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斗桨浮诽岢龅?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13%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別比2020年下降14.5%、20.5%,為全省如期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到20%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8%以上,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斗桨浮诽岢鰧嵤┠茉淳G色低碳轉型工程、工業領域碳達峰工程、節能降碳增效工程、城鄉建設綠色低碳工程、交通運輸低碳轉型工程、循環經濟助力降碳工程、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工程、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工程、全民綠色低碳工程、綠色低碳國際合作工程等碳達峰“十大工程”,確保全省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信息來源:國家發改委官網,科技部官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官網,山東省人民政府官網,中國大數據產業觀察網等)